中國時報【劉森堯】許多年來世界影壇不斷在討論《2001年太空漫遊》這部影片並賦予許多讚賞和榮耀,如今五十年過去了,本片導演庫柏力克已經死去了二十年,小說原著克拉克博士也於十年前去世,許多愛好電影的朋友至今仍對這部影片津津樂道,讚不絕口。這肯定是影壇上的一部經典名片,在推出當時有其特定時代意義,因為影片本身牽涉到的是人類太空探險啟蒙時期,引人深思的人類何去何從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展現銀幕上史無前例的技術極致的雄偉景觀,至今似仍無人超越,因此我們一看再看,好像永遠不會覺得疲倦似的,顯然影片至今仍未過時,然而,經過多年來不斷重看這部影片的各種版本並細讀克拉克博士有關這則太空探險故事的四部曲:從《2001年太空漫遊》和《2010年太空漫遊》以至《2061年太空漫遊》和《3001年太空漫遊》,這中間我深覺有些迷惑的問題實在有待釐清。《2001年太空漫遊》的電影於1968年推出上映,在當時西方世界引起一些不小的轟動,令人嘖嘖稱奇,如今五十年過去了仍餘波盪漾,本片導演庫柏力克也因為這部影片被矚目為世界級大導演。這部影片的概念最早萌生於1964年,也就是人類開始探索太空行動的大約十年之後,就當時的時代背景而言,人類對於太空的概念是有的,但不是很具體,大多是來自前人從望遠鏡的觀測探索和物理學觀念之進步所獲得的結果,至於對外太空的實際情況,比如太陽系中離我們較遠的星星像木星或土星的實質樣子是甚麼,則概念還是相當的模糊。庫柏力克於1964年推出科幻警世喜劇片《奇愛博士》,大為成功,因而自信滿滿想進一步拍攝更高層次的科幻影片,如他自己所說,要有神話般的莊嚴主題,這是今天這部影片最早出發點的原動力。他找來當時隱居在斯里蘭卡的英國科幻作家克拉克博士來和他共襄盛舉,一起編故事和一起寫劇本。克拉克出身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科學博士,他寫科幻小說的最大優勢,別的科幻作家所沒有的,就是他擁有豐富的物理學和太空科學的專門知識,他們這次要一起合作的電影野心很大,他們想敘述人類的過去和未來,過去三百萬年前﹙電影裡定為四百萬年前﹚人類的起源以及人類未來三十年在科技方面有可能的發展狀況,其核心中心主題就是電腦,像電影中主導太空飛行的叫做Hal 9000型的那台電腦,以我們1960年代對電腦的理解狀況而言,這是一台大大超乎我們當時所能想像範圍的機器,它除了擁有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電腦一切奇異功能之外,更擁有人類的感情和智慧,這是1960年代所想像的可能出現在2001年的超級電腦,對我們現代人來講2001年早已過去,然而這樣的電腦並未真正出現,可以和人類雙向溝通,並且可以處理幾乎所有人類的難題,更甚者,它擁有人類的情緒和智慧,但它不像人類那樣會犯錯,它是絕對不會犯錯的,它不但不會犯錯,而且可能隨時反過頭來和你糾纏,甚至毀滅你,像電影中的那台電腦不知道基於甚麼理由,竟突然要謀殺和它一起工作的太空人。但這樣的電腦在2001年並未出現,我認為未來也不會出現,簡單講,永遠不會出現,因為那違反邏輯,像前一陣子的影片《駭客任務》,漫無節制誇大未來電腦的恐怖威力,都是想像超過頭了,當電動遊戲看娛樂一番可以,似乎不必當真,像《變形金剛》這樣的電影也是,都是玩過了頭的例子,只有這樣觀眾才會愛看,但它的目的一樣在於娛樂,卻符合了克拉克博士在《2001年太空漫遊》原著小說中的一樁臆想,我認為很天馬行空,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甚至是無稽至極。他說,真正先進的生命並不需要具有有機的軀體,隨著高科技的推展,他們遲早會擺脫這個大自然所給予他們的脆弱軀體,這個會生病會出意外,最後仍不免一死的軀體,他們將形塑出鋼鐵和塑膠所建造成的軀體來取代自身脆弱的軀體,進而達到不死的境界,星際太空飛行時他們已經不搭太空船了,他們直接用自己的身體飛行,這不正是電影《變形金剛》裏頭所臆想的匪夷所思的娛樂劇情嗎?2001年時克拉克博士曾經公開對外說明,他當年高估了電腦的威力,現在重新設限,這樣會反叛人類的電腦將出現在2035年,我認為他根本在信口開河,可惜他在2008年去世了,享壽91歲,他將無緣看到他的預言之實現,或是失敗…我認為無論怎樣這個預言永遠都不會實現,因為那違反邏輯,這一切將變為死無對證。不過,在1970年代他有一次接受訪問時,卻準確提到電腦在別的方面的發展,比如無遠弗屆的綿密網路通訊,把人類服侍得甚麼都不必做,躺在床上動都不必動,過著舒適無憂的生活,抱著像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等這類機器,人們以後利用這些高科技,可以待在家裡處理任何事情,不必自己上銀行或上圖書館,甚至也不必到學校上學了,農夫也不必親自下田,至於工廠,早就全交給由電腦所掌控的機器人了,只要一機在手,你幾乎無所不能,這一類預言此刻正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是否正在提早進入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境界?這是人類目前要面對的問題,否則我們真要應驗如愛因斯坦所說,高科技將為未來製造更多的白癡,滿街蠢人和笨蛋,人類的未來就不可能樂觀了。不管怎樣,儘管有些論調我們不同意,這部影片還是開啟了我們看世界和看宇宙的視野,就所傳達的意念或是電影本身的技術成就看,這部影片即使在今天重看,還是不會感覺過時,銀幕上所展現的浩浩無涯的太空景觀,還有太空船的精緻設計,不管是內觀還是外觀,都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據有關太空方面的內行人所言,極為貼近現實。關於如何徹底理解這部影片的問題,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能夠在看完電影之後(電影中肯定留下許多模糊的疑點),再回頭讀克拉克博士的小說,比較能夠理解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因為小說的文字說明雖然囉嗦,在許多關鍵細節上卻清晰明朗多了,但這裡的情況還是有些複雜,而且問題重重,我們先來釐清一下。從1964年開始,庫柏力克和克拉克努力在構想這部電影的時候,他們原先設定的故事是發展到土星的探測行動,但後來庫柏力克發現不妥當,他認為他不能讓太空船飛到土星,因為在那個時代人們對土星的概念還是非常粗淺,特別是那群圍繞著土星繞行的土星環衛星群,簡直神祕到無法讓人理解,你今天拍的不是像《星際大戰》那樣以娛樂為導向的科幻影片,我們不能憑想像隨意杜撰,主要是當時電影的特效小組無法製造出一個可以讓庫柏力克信服的土星樣子,但小說作者卻不同意庫柏力克的看法,克拉克自信可以憑想像杜撰,就不顧一切一路寫到土星環的第八顆衛星,克拉克幾乎是完全憑空胡亂想像,我認為這是小說的敗點,我們完全不知道他在寫些甚麼,他顯然搞不清楚土星的真正樣子像甚麼。庫柏力克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後來1989年航海家太空船探測土星時所傳回來的資料,土星環的不可思議和無法理解,完全大大超乎當初任何人的想像,今天這部電影之所以不會跟其他胡亂拍的科幻影片一樣顯得滑稽可笑,也沒有過時,就是因為拍攝時略去了探測土星這個環節,這是電影和小說的最大分歧點。小說是電影開始拍攝以後才動手寫作,中間許多細節不斷跟著電影的進行去修正和變更,最後卻在這個分歧點上面分道揚鑣了。然而他們的起始點卻是一致的,都和當時太空發展的狀況有關,如果說這個太空故事是先有電影才有小說,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另外,如果說庫柏力克和克拉克會興起創造他們的太空探險故事,乃是基於當時美國太空總署搞得很起勁的阿波羅登月計畫,這個說法也是正確的,因為阿波羅登月計畫開始於1961年,所以電影的故事就奠基於從月球的神祕板石開始,而把時間點設定在2001年。(待續)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ngkan19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